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让球迷失望,甚至有人说“看中国足球有点像花钱自虐”?每到国际赛场,大家满怀希望,最后却总是带着叹息离场。是不是我们天生就踢不好足球?真不是,问题的根子其实早就烂在土里了。
很多人都觉得足球场上拼的是技术和体力,实际上,场下的操作才更让人瞠目结舌。比如说李铁、陈戌源、于洪臣这些名字,原本该是足球圈的领头人,却一次次被爆出操控比赛结果、受贿、权钱交易。你能想象么,一场比赛竟然能通过暗地里砸钱让裁判偏向某队,甚至直接影响升降级?媒体调查里,某赛季中超俱乐部为了保级,找副主席打招呼,裁判在关键时刻“照顾”一下。这些黑幕不仅让联赛失去公正,也直接让真正有实力的球员和俱乐部吃了大亏。专家都说,这种系统性腐败让球员、教练都变得麻木,大家心知肚明,但没人敢站出来反抗。
说到青训,不少家长都觉得让孩子踢球是给他们选了一条“未来有希望”的路,可现实有点扎心。你知道现在中国13到18岁注册球员才四千多人吗?还不到越南的五分之一,日本的零点七个百分点。足球场地本来就少,很多小区、学校连个标准球场都没有。更离谱的是,不少青训中心还要收“入门费”,动辄十几二十万,家长没点关系还真进不去。根据《中国足球发展报告》和业内人士的说法,足球场地短缺、教练资源不够、青训腐败现象严重,这些问题根本没得到解决。就连球员选拔,都变成了拼爹拼钱的游戏,真正有天赋的孩子反而被挡在门外。
职业球员的素养也让人无语。有人觉得踢中超就能过上优越生活,但现实是,喝酒、泡吧、夜不归宿的新闻三天两头见,甚至还有球员醉驾撞车、酒吧打架。对比日本球员长谷部诚、本田圭佑这样每天加练、自律到极致的态度,中国球员简直差了几个水平。网友调侃,踢球不如当网红,至少不用天天训练还能挣钱。这种风气直接导致场上表现平平,谁还有拼命争胜的欲望?调查也显示,国内职业球员中真正能称得上“靠实力吃饭”的,屈指可数。
其实,联赛看上去热热闹闹,背后却是一地鸡毛。前些年中超对俱乐部准入要求宽松,吸引了不少房地产、互联网大老板进场,大家一掷千金抢外援、造球场,却没几个人真心搞青训。结果呢?短视资本入场了几年后,一个接一个地撤资,球队破产、俱乐部解散成了常态。天津天海、江苏苏宁这些都是真实案例。2019到2022年,三年内十多家俱乐部倒闭,球迷一夜之间失去了主队。泡沫一破,谁也不管球迷的心情,大家只剩下一地失望。
更让人郁闷的是,中超公司的分成机制,直接让足协成了最大“赢家”,俱乐部却越来越难活。你知道吗?比赛的门票、赞助、转播收入,足协要拿走36%的分成,16家俱乐部合起来才分剩下的64%。欧洲五大联赛和日韩,足协分成一般都不超过5%,剩下的钱都用来搞青训、支持基层球队。我们这边呢?钱都进了“行政口袋”,俱乐部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更离谱的是,地方体育部门还常常干涉俱乐部运营,主教练人选、球员选拔都要“听话”。业内人士早就直言,中国职业足球最大的问题就是“政企不分”,专业俱乐部成了被动执行者,完全没有自主权。
商业开发似乎成了唯一的亮点。看起来票房收入、球衣周边产品卖得挺好,像国安、申花这些传统强队一年能赚几千万。有些俱乐部甚至靠票房和政府补贴实现收支平衡。但这些数字掩盖不了本质问题:大家都在琢磨怎么挣钱,少有人关心怎么提高足球水平。足球变成了商品,比赛成了表演。球迷的期待变成了消费,荣誉感和归属感都在慢慢消失。
其实,中国足球不是没有希望,只是现在还跑偏了方向。球迷们还在守着电视,盼星星盼月亮,也许哪一天真的等到足球回归本质。不管结果怎么样,总有人在坚持,也总有人愿意相信奇迹会发生。
股票配资官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