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孙晓帆|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,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,河南省交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(重点实验室)
编辑:孙晓帆 | 校核:杨静毅 | 审核:龙志刚
引言:“十五五”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,也是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、国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,河南省正以“两高四着力”为行动纲领,锚定高质量发展、高效能治理两大核心任务,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、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、生态环境保护、文化繁荣兴盛四大重点领域,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。
01."两高四着力":河南发展的行动指南
一、时代背景
“两高四着力”战略是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、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论述,是河南省在“十五五”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框架,这一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。
源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。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,全球经济维持低位复苏态势,全球产业链重组、供应链重塑、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,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河南作为内陆开放新高地,肩负着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任。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,河南必须以更高标准、更宽视野融入新发展格局,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。
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,新时代新征程,河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践行“两高四着力”。“两高四着力”战略正是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实践的行动纲领,旨在探索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径,在全国大局中彰显河南担当。
基于河南省情与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。河南虽是经济大省、农业大省,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,如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、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、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等。“两高四着力”重大要求,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站位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对河南现代化的把脉定向,是河南破解发展难题、释放发展潜力的思想指引,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行动指南。
二、战略内涵
“两高”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,从发展主题和治理效能层面提供了战略引领与根本保障,明确了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任务,是贯穿“四着力”全过程、各领域的灵魂主线。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,加强科技创新、制度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模式创新,激发内生新动力,塑造竞争新优势,是新时代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首要任务。高效能治理则强调通过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政策执行效力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从根本上塑造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格局,是新时代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保障。
“四着力”即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,着力改善民生、加强社会治理,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,是河南彰显发展特色、放大发展优势、弥补发展短板、强化发展支撑的系统路径,是落实“高质量发展”和“高效能治理”总体任务的发力重点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,要坚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、发展新质生产力,把传统产业改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,坚持“守正创新”,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基础上不断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,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。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,要坚持问题导向,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改革发力点,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,破解更多民生痛点、难点问题,更好满足群众差异化、高层面需求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要坚持系统观念,树立“一盘棋”思想,强化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,要坚定文化自信,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,将黄河文化、殷商文化、河洛文化等独特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,增强文旅科技创新能力,推动文明交流互鉴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“两高四着力”战略的提出,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,也是河南立足省情、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。作为经济大省、人口大省、农业大省和文化大省,河南需要在“十五五”时期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部新篇章。
02."十四五"成就:坚实的发展基础
“十四五”时期,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,为“十五五”时期实施“两高四着力” 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经济运行持续向好。2024年,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.36万亿元、增长5.1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.1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%,工业投资增长21.6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.76万亿元、增长6.1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.4%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、稳中向新、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,扛起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。
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。2024年,“7+28+N”产业链群增长9.5%,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2.4%,重点产业链群支撑作用发挥明显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4.8%,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坚定、增长趋势向好向优。新兴产业火力全开。比亚迪、上汽、奇瑞、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,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,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,转向器、减振器等零部件产量居全国前列。手机产量达1.3亿部、居全国第二位,超聚变人工智能服务器累计出货5万台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。人造金刚石产量全球第一,铝基板带材料规模全国第一,建成全球最大的尼龙66盐生产基地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五。人工智能、氢能、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。
乡村振兴有力有效。2024年,全省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,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,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。大力建设粮食、畜牧渔业、乡村农文旅等6大产业集群,积极培育小麦、生猪、食用菌等18条产业链,走出一条乡村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的路子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,培育农民合作社20.3万家、家庭农场27.5万家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.7万个。
绿色发展提质增效。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,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86.1%。2024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.8%,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.6%,工业低碳节能工作扎实推进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度,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比重突破50%,能源结构绿意更浓。
文旅市场持续火热。2024年,全省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、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。黄河、大运河、长征、长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(河南段)建设协调推进。以“春满中原”“夏爽中原”“秋收中原”“冬游中原”等为主题,常态化开展“四季河南”宣传推广活动。河南入选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项目总数达55个,继续领跑全国。全省已立项和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合计18家,居全国第一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77个、文化馆201个、博物馆409个、美术馆14个,积极开展“中原文化大舞台”“舞台艺术送基层”等惠民演出活动,文化事业实现均衡发展。
民生保障不断增强。2024年,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52元,同比名义增长5.4%,高于全国0.1个百分点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,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560万人。先后两轮制定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,84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达标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1.3%,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深化。80%的县级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,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。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从“十三五”末的37%提高到2024年底的63.4%。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77平方米,基本实现城市社区“15分钟健身圈”、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。
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全省公共安全形势整体平稳,社会组织数量持续增长,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总量有所上升,数字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。深化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平安单位(村、社区)创建根基不断夯实,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持续完善,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明显。
03."十五五"展望:高质量发展新路径
一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
加力培育产业竞争优势。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开展重点产业链群提升行动,壮大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,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加快钢铁、化工、有色、建材、轻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推进食品、纺织服装、家居电器等行业品牌化发展。充分发挥全省在新能源汽车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,打造万亿级、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构筑新型支柱产业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重点领域,重点推进未来制造、未来信息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,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。稳定提升粮食产能,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,严守耕地红线,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以中原农谷为核心引擎,搭建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,推动种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,建立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。因地制宜、多措并举发展设施农业,大力发展绿色、特色农产品种养,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,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,推广“原料基地+中央厨房+物流配送”等产业模式,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,大力发展智慧农业。
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加快5G、工业互联网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规模化应用,壮大人工智能、智能终端、算力产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推动传统制造业、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,持续发展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,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。
二、着力改善民生、加强社会治理
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,高质量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持续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,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,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体系。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,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,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。着力提升“一老一小”服务能力,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,创新发展银发经济、智慧养老,积极落实国家生育政策,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,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完善统筹衔接、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。
创新社会治理模式。加强法治和诚信建设,强化安全生产管理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,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,持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。积极运用推广“枫桥经验”,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完善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,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,以高效能治理守护好万家灯火、社会安宁。
三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持续开展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。大力实施“净水入黄河”工程,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治理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,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,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。全方位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、交通运输、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,推广绿色生活方式、加大绿色产品供给、积极扩大绿色消费,基本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四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
创新黄河文化、中原文化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方式,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、科技、教育、产业、创意等融合发展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,科学有序挖掘文旅资源,持续开发精品旅游线路,探索多元化文旅消费新场景,培育招引文旅龙头企业,打造重点特色文旅产业链群。深化拓展“文旅+百业”,培育更多新业态、新模式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,培育时代新风新貌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,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
04.结语
展望“十五五”,河南将深入贯彻落实“两高四着力”重大要求,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,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,坚持统筹好效率与公平,坚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,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扛牢“中原担当”,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“中部支点”,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“河南智慧”,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新篇章。
责编:刘安琪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股票配资官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